
山峦叠翠,瓜果飘香。时下,黔西南州兴义市白碗窑镇种植的千亩冬瓜喜迎丰收,一个个墨绿油亮、体形硕大的冬瓜整齐地悬挂在棚架下,静待采收。
8月26日,白碗窑镇的冬瓜迎来一场特殊的“丰收考试”:兴义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和白碗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联合组成测产组,通过科学选点、实地测量、数据核算等方式,对今年冬瓜产业进行科学测产。
122.3公斤(5个),长1米,直径0.63米……随着一组组数据出炉,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声。

专家正在进行测产。(图/支太檾)
据介绍,现场测产采用科学抽样方法,选取高中低产三类地块,结果显示,高产地块亩产17.9吨、中等地产量16.1吨、低产地为12.8吨,平均亩产高达15.6吨,这一数据再次刷新了当地冬瓜产量的历史纪录。
“2023年亩产是12吨多,2024年是13吨多,今年达到15吨多,我们这几年冬瓜测产年年创新高。”白碗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万忠平说,他是从2023年“揭榜挂帅”到白碗窑镇负责冬瓜产业的技术指导。
白碗窑镇冬瓜产量的年年提升,得益于其产业逐步实现科学种植,如选用了“墨冠”“黑金刚”等5个优良品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使每年冬瓜产量都创新高,让农户也有好收成。

现场采摘测产使用的冬瓜。(图/支太檾)
种植户雷乃兵今年种了50亩左右,他说:“今天测产下来,他家冬瓜亩产近18吨,比去年高了很多。”尽管今年市场行情不如往年,当前每吨价格仅在600至700元之间,但因产量大幅提高,预计每亩收入仍能超过1万元。
白碗窑镇的冬瓜产业故事始于2010年,种植面积从当时的10多亩,发展成今年1344亩的规模产业,覆盖了岔米、普哈、大水井和海子4个村。
“今年预计总产量2万吨,总产值应该能达到1200万元。”白碗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朝耀告诉记者,冬瓜产业已成为当地打造“烟菜小镇”的三大千亩单品产业之一,带动77户农户种植,每年预计提供务工机会2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200万元。

工人正在采收冬瓜。(图/支太檾)
在白碗窑镇,冬瓜不仅是农户的“致富瓜”,更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而销售渠道的畅通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要到了采收季节,客商就会主动前来收购,销路根本不用愁。”刘朝耀表示,经过多年发展,白碗窑镇冬瓜产业已与外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销往四川、广东、湖南等地。
在大水井村的冬瓜地里,种植户李兴云正带着工人摘冬瓜。他手里拿着剪子,麻利地去掉叶子、剪断藤绳,抱起冬瓜就放进身后工人背着的篓子里。摘下来的冬瓜立马被运到地头路边,直接装上一辆载重30多吨的大挂车上。

工人将采摘的冬瓜搬上货车。(图/支太檾)
从8月22日到现在,李兴云已累计采收近70吨冬瓜。他说:“今年亩产约2600斤,我种了20多亩,算下来仍有十六七万元的收入。”冬瓜采收完成后,他将立即轮种花菜,以充分利用土地,避免闲置,一块土地两份收入。
近段时间,在白碗窑镇种冬瓜的几个村,天天都有好几辆大货车停在路边收瓜。离得近的地块,直接在地头就装车;离得稍远的,就用三轮车转运。每天这些大货车都是空车而来,满载而归。
硕果累累的冬瓜田里,沉甸甸的不仅是果实,更是农户增收致富的希望。白碗窑镇以科技赋能农业,从十余亩试验田到千亩产业带,用十余年光阴书写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篇章,在黔西南大地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支太檾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