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去社区医院治疗花了150元,不能报销;在药店买降压药,居然报了一半。”不少参加职工医保的群众在医保结算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病就医时,有的药品可以报销,有的则不能报销。那么,职工医保普通门诊如何报销?8月26日,省医保局就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非疾病治疗项目不能报销
省医保局在政策解读中表示,职工医保的钱,一部分是自己交的,另一部分是单位交的。单位交的那部分,全部进了统筹基金的“大池子”,里面的钱可以发挥医保“互助共济”功能,也可以报销医保目录内的费用。
医保目录是省级及以上医保部门出台的“可报销清单”,主要包含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三大类。像感冒发烧、咳嗽的门诊费,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药钱,还有血常规、胸片等检查,只要是医保目录内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都能报销。不在医保目录内的美容整形、健康体检、养生保健等非疾病治疗项目,就得自掏腰包。
报销比例与医院等级有关
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咋算?省医保局表示,这三大核心概念,涉及职工医保门诊报销逻辑。
起付线就是“起步价”,得先自己掏够钱,超过的部分才给报销。我省规定,不管是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还是退休职工,职工医保普通门诊一年累计自付满300元,后续看病就能报销。
封顶线是一年内给参保群众普通门诊报销的上限,超的部分得自己出。我省规定,在职职工一年最多报2000元,退休人员一年最多报3000元。
报销比例则与医院等级有关,在职职工去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比如家门口的定点社区医院最划算,能报65%。去二级医院,报销比例是60%。要是去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是55%。退休职工的报销比例则在此基础上各加5%。
参保人如果平时太忙,生病了不方便去医院,在家门口的医保定点药店买药也可以报销(凭我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在职职工可到定点零售药店买医保目录甲类药报销65%;买乙类药,需自费10%,剩下的90%再报销65%。退休职工报销比例在此基础上各加5%。
灵活就业人员与职工待遇一样
参保人的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了,那职工医保门诊报销比例能共用吗?省医保局表示,不可以。因为个人账户“钱可以共济、卡不能共用”,不存在共用报销水平、报销比例的说法。医保遵循的原则是“本人参保,本人享受待遇”,家庭成员的个人账户可支付个人自付部分,但报销比例取决于参保的保险类型,与共济无关。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我省规定,其门诊统筹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与在职职工一样。灵活就业人员起付线也是每年300元,报销比例和在职职工相同。
参保人去私立医院门诊看病,如果该医院是医保定点医院,就能按比例报,不是的话就报不了。
对于互联网医院开药能否报销,我省规定,可以报销,但必须走正规流程。互联网医院必须先诊疗、再开处方,药店药师审核处方后才能卖药、报销。若遇“先卖药、后补处方”“没看病就开方”等情况可以举报,此类行为属于套取医保基金的违法操作。(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