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铺绣,田畴织锦。在盘活资源、联农兴农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圣城街道坚持“精准滴灌、群链共兴”理念,推动小而精、专而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撬动产业兴旺的支点,奏响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带动乡村振兴的协奏曲。而家庭农场,正是乡村动能涌动的鲜活注脚。
盛夏时节,圣城街道东玉兔埠村都弥湾果品种植家庭农场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油蟠桃、蜜桃挂满枝头;无花果、长条桑葚长势喜人;绿荫果树下,鸵鸟带着鸡鸭鹅悠闲踱步。凭借差异化定位与创新经营理念,在都弥湾家庭农场,一幅“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林下有禽”的立体生态场景,让“一地生三金”的增收新路径在这片沃土上生动铺展。
四季果篮“百味”鲜



这座名副其实的“百果园”,精心栽种着二十多个品种的果树。从五月的早熟蜜桃到十月的晚熟蟠桃,从春夏的杏、百香果、猕猴桃到秋冬的梨、苹果、无花果,再加上四季可采的长条桑葚,“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承诺在这里成为现实图景。
“虽然路有点远,但这儿的桃子是真好吃,全家老小都认准了这口儿!”老主顾孙传玉边挑桃子边笑着说。
为保证自然风味,袁艳梅坚持预约制。“果子快熟时,朋友圈发个消息,熟客们就来了。品种多,成熟时间不同,我们不接急单。”这份对品质的不妥协,正是桃子香甜多汁的密码。
循环农业筑“绿”园


桃李芬芳的树下,成群的鸡、鸭、鹅怡然自得,构成农场生态链的关键一环。“一粒复合肥料都没用过!全靠这套‘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看家本领。”农场主带着自豪介绍开园六年来的坚持:这些家禽啄食杂草、嫩叶和害虫,其粪便经自然发酵后,作为生态肥料还田,滋养果树,形成闭环生态循环系统。
“人工除草是铁律,再辅以2000多只生物除草工!”袁艳梅指着悠闲的家禽们补充道。这片30亩的土地上,滴灌、喷灌管网交织,辅以智能温控,精细管理着这份绿色事业。
农场还巧妙融入农旅元素,孩子们正围着农场的“明星”鸵鸟“嘟嘟”兴奋不已,看它模仿“摘桃”的憨态发出阵阵欢笑。
带着乡亲蹚新路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给大家提供更多增收的机会”袁艳梅把理念付诸行动。每到采摘旺季订单激增时,她总是优先雇佣本村及周边村民,她的农场更像是一个开放课堂,热情接待各地种植户参观学习,毫无保留地分享生态种植心得,渴望吸引更多能人返乡创业。她还计划推出“自耕小菜园”服务,融合休闲亲子元素,为家庭农场注入新元素。
家庭农场的蓬勃活力,映射出圣城街道培育新型主体的坚实步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街道精准施策,强化服务供给,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并引导其向研学、服务、加工销售全链条延伸,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目前,街道已培育6家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家庭农场,引领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发展,推动60家蔬菜交易市场规范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