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府新视界丨AI判定我的文章是抄的,如何自证?

时间: 2025-05-27 08:10:00

毕业生们,可以不必为毕业论文的AI率纠结了。

日前,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明确本届毕业论文面向学院开放“维普AIGC检测”,但检测结果仅作为辅助参考,“不作为论文原创性判定依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则发布《关于在学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指导意见(试行)》,并未禁止使用AI,而是要求使用者主动、清晰地声明并标识AI的具体使用细节。从去年复旦大学首发AI禁令到国内多所高校明确AI率检测影响论文评审乃至毕业进程,这段时间让毕业生们魂牵梦绕的AI率检测终于有了新动向。

让AI检测AI率,然后判定人类劳动的价值,想想就不靠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AI生成率”62.88%;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片段,52.88%;《滕王阁序》甚至被检测出100%的AI率。跨时代的经典人文著作被认定是机器代笔,荒诞的结论,皆出自“数字捕手”——捕手误伤古人,大不了闹个笑话,辛辛苦苦“手搓”论文的毕业生被“误伤”,就简直无处申冤了。

AI时代,创作者如何避免“自证陷阱”?

概率测算当然不是“真理之锤”。

易陷入“左脚踩右脚”式“误伤”。当前,被普遍采用的AI率检测工具,作用原理往往基于深度学习和统计特征分析,即学习人类文本、提取“流畅度”“用词习惯”等指标,与海量语料机械对比,综合判定AI率。这种算法只能测算概率,甚至易把现有的经典“语料”,误判为“AI生成”。《荷塘月色》被判定为高AI率,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误差。

检测大众用语习惯,却难匹配文学和学术用语习惯。文学作品,千人千面,未必日常化。《荷塘月色》,朱自清关于光与影的渲染,显然和日常用语习惯并不相同,因此可能会被机器解构为“修饰词过量”。这种检测不仅会“误伤”原创作品,还可能会“误判”学术不端。不少学生为了通过AI率检测,被迫把严谨、标准的学术用语拆解成“口水话”,甚至“用AI降AI”,催生逻辑断裂的“缝合怪”论文,对学术生态造成伤害。

即便AI不“误伤”不“误判”,也并非万能——它只能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形式比对,无法真正理解写作的复杂背景,无法准确捕捉作者的情感温度。AI可以模仿《荷塘月色》的“通感”修辞,却无法识别、检测到朱自清在1927年动荡时局下于荷塘边踱步时内心的“颇不宁静”;算法可以统计《滕王阁序》的骈俪对仗,却测量不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生命痛感。正如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说,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类独有的情感与经验,这是算法永远无法触及的灵光。

记者发现,2024年某校被判定为高AI率的论文,确在论文写作的不同阶段都借助了AI。AI技术仍在深入、快速发展,AI率检测目前虽有局限,但一味回避也并非明智之举。谨慎使用、理性评估,在使用中优化,在探索中完善,方是长久之道。

技术祛魅,超越工具崇拜。技术可以辅助筛选,却不应成为真理的仲裁者。AI率检测所引发的争议,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人的主体精神的博弈。人类发明AI是为了掌握算法、超越算法。若将人类思维降维为可量化的数据流、用冰冷的概率数值取代对思想深度的评判、让并不可靠的技术权威代替人类进行价值判断,难免本末倒置,甚至有技术僭越人性的危险。将工具判断凌驾于人的判断之上,当《荷塘月色》被降维成“62.88%的AI率”,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篇散文的文学价值,更是对创作主体性的敬畏。

还要升维优化学术评价体系。面对学生们在毕业论文AI率检测中遭遇的困惑,超越简单的“禁与罚”思维,构建更为多元、科学的论文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比如,降低对单一检测指标的依赖,让人类导师成为论文评价的绝对“把关人”;强化对学术创新的考察,包括思想原创性和知识贡献度,通过开题报告、田野笔记等还原真实创作轨迹。越是AI时代,多元的经验和判断,越显可贵和重要。

AI时代,不应更不必让创作者陷入AI运用的自证陷阱。当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引入学术领域已成不可逆的趋势,重点不在于能不能用AI,而是如何规范AI使用,如何平衡自我表达。

反思AI率检测,别忘反思注水的创作。不少僵化表达、语句冗长、大而全的论文,自身确实充满了“人机味”。当AI正在“高仿”人类的时候,一些刻意僵化的学术八股,却仿佛是“高仿”的AI。这样的创作,不应被提倡、鼓励。

拒绝AI滥用,别拒绝提升AI素养。创作过程到底能不能用AI?重点不是用不用,而是有没有滥用。不久前国家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近两年,众多高校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通识必修课,不断推动师生AI素养的提升。学术圈作为技术前沿,更不必以运用人工智能为耻,但应建立学术场景的AI使用清单,明确规范AI工具在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中的合理使用边界,甚至不妨合理标注AI辅助内容。

人文精神无“平替”,AI可以在应用文体上大显身手,但在学术思考、人文创作领域,人类优势明显。一个标准永不过时:AI是用来辅助人类,让人类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而非相反。

本期话题对于AI判定,你怎么看?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刘志杰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