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实
近期,欧盟方面持续表达对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关切,认为中方产业补贴造成“产能过剩”和“倾销”,指责中国市场准入、出口管制等问题,并以欧盟对华逆差为由,称中欧经贸关系亟待“再平衡”。
贸易不平衡是个复杂问题,往往是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需求变化、国际贸易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片面解读,而要历史、动态、全面、客观看待。
从历史上看,1996年之前的20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呈现顺差,1997年之后中国对欧盟贸易转为顺差并延续至今。这主要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欧盟对美国等其他国家贸易顺差,对中国贸易逆差,但整体保持平衡。2024年欧盟总贸易顺差1470亿欧元,较2023年的344亿欧元明显增加。但如果欧方要求在主要双边贸易中都保持顺差,恐怕不切合实际。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总体已呈下降趋势。中国对爱尔兰等欧盟成员国贸易则长期呈现逆差,这些都是市场规律的作用。中国对欧的商品供给归根结底是欧洲消费和生产需求驱动的。
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反而想方设法扩大进口。中国每年举办进口博览会,是全球唯一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800亿美元,欧盟企业正是参会主力军。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有竞争力的欧洲优质产品和服务,中国向来是欢迎的。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无疑将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欧盟企业提供广阔市场。
必须指出的是,双方经贸往来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强买强卖。欧方一边抱怨中国买的少,一边又捂着、拦着不让卖,岂不自相矛盾?欧方出口管制等政策恰恰是造成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欧盟限制半导体、光刻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这些产品附加值高、需求量大,欧方却不愿卖、不敢卖,这样如何实现贸易平衡?
一般贸易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全球产供链融合背景下的中欧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有两组数字很少被提及,一是欧盟在华企业高达40%的出口返销欧洲,事实上造成了“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二是欧盟长期对中国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达503.58亿美元,欧盟对华收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一年就超上百亿欧元。近期美国以货物贸易逆差为由对欧盟征收高额关税,欧方就强调美国不应忽视其对欧服务贸易高额顺差。怎么到了中国身上,欧盟就对此绝口不提了?
所谓贸易不平衡问题更不应归咎于中国市场准入制度。近年来,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加大自主开放力度,打造更加开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当前,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3%,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190条大幅缩减至29条,制造业外资准入全面放开。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贸易领域正稳步推进开放并实现负面清单管理,德国电信、西门子已获批增值电信业务试点。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始终欢迎欧洲企业共享发展机遇。
中欧建交50年来,贸易额从最初的24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7858亿美元,双方携手成长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欧经贸关系从来不是零和博弈,总能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欧历时7年谈成的全面投资协定正是破解欧方关切的金钥匙。希望欧方拿出政治魄力,尽早重启批约,同中方一道推动双方经贸关系在发展中动态平衡。(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