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南竹北移”70多种,万里黄河绿生金

时间: 2025-08-15 08:43:00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这一科学论断,不仅重塑了中国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知,更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从打破“先破坏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到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路径,“两山”理念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时至今日,二十载光阴流转,源于浙江余村的思想星火,已燎原成神州大地的磅礴实践,齐鲁大地上的绿色变革,生动阐释了“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实践伟力和恒久价值。值此“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两山”理念与美丽山东系列报道,展现“绿意生金银”的山东实践。

文/片记者张阿凤 聊城报道 策划 周国芳

凌晨4点,57岁的钟道军打着手电走进聊城市东昌湖畔的竹林,将温度计插进盐碱土中。“零下4.5摄氏度,持续45分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跨越20多年,其中一页标注着2025年1月极寒夜的实测数据。

在他身后,70余种、近30万株翠竹正沉睡在鲁西平原的夜色里。这一幕,恰是“南竹北移”工程在黄河流域最生动的注脚。

工人们在实施斑竹老龄林复壮

盐碱地上的“种竹梦”

聊城东昌湖西岸,百竹园300亩竹林随风起伏。游人在青石板路上散步,孩子们追逐着穿过竹影投下的光斑。谁也没想到,这片北方罕见的“城市竹海”,曾是连野草都难以存活的盐碱涝洼地。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位于黄河故道沙区的聊城,过去因土壤贫瘠、盐碱化,长期面临着风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地上像盖着层雪。”钟道军回忆起自己刚来到东昌湖西岸这片土地时的景象:枯黄的柳树下,白花花的盐碱结晶覆盖大地,土壤含盐量有的高达20‰,从理论上讲,这里属于竹子引种的禁区。

贫瘠的土地没让他退却,在此之前,他已在同样本不适宜种竹的聊城徒骇河边,摸索种竹十数年。

故事始于1997年。彼时喜爱竹子的钟道军,在鲁西农村的田埂上,萌发了种竹子的念头。“北方冬天太萧条了,要是有竹子常绿该有多好。”这个想法起初被视为“异想天开”,10个朋友中有9个摇头,几位农业类大学的教授也劝他慎重——山东历史上虽有零星竹林记载,但在聊城大规模引种从未成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尝试,也因技术不足而搁浅。

2001年,《齐鲁晚报》上一篇聊城徒骇河生态治理的报道,给了他灵感,“我想先在徒骇河边种竹子,算是做个试验。”

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钟道军在老城区与开发区交界的河滩地租下30亩试验田。这里是近300米宽的风道,河道两侧每到冬春季节风多风大,冬季气温比市区低3℃-5℃,完全不符合背风向阳的条件。如果能在这里引种成功,那么所生产的竹苗就具备了很大的耐受性。钟道军从河南及江浙一带引种斑竹、淡竹、早园竹等品种,小心翼翼栽下不到1万株竹苗,却在第一个冬天遭遇“滑铁卢”:地表植株几乎冻死大半,只剩下零星几株在寒风中摇晃。

三重考验下的“驯化战”

钟道军至今记得,2015年11月中旬,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流,使刚刚郁闭成林的斑竹产生严重冻害,地上部分全部枯死。

这场极端低温,让他精心培育的近万株竹苗损失巨大,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南竹北移”的核心难题——北方的严寒、干旱与盐碱地,是南方竹子的“三重考验”。

“当时很多人都笑我‘傻’,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偏要与寒冬及盐碱地较劲儿。”钟道军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在竹林里埋下20个温度计,凌晨四五点记录最低温,雨天测量土壤含盐量,摸索出“冬灌保温、春灌压碱”的土办法。

为攻克盐碱,他带人利用东昌湖补充黄河水的时机,用优质的黄河水进行洗盐作业——把表层0.8%的盐分压到地下2米以下,再通过密植形成小气候。

转机出现在2017年。随着驯化技术成熟,竹子抗性逐年增强,百竹园首次实现在盐碱地上引种所有竹子,在-15℃的环境里,几乎所有竹子都没有因低温而受到冻害。

那年春天,钟道军在竹林里发现第一株自然萌发的竹笋,他蹲在地上看了半个小时,眼眶发热:“竹子认这个地方了”。

从“一株活”到“一片绿”

在钟道军的手机里,留存着两组对比照片:2011年的盐碱地白花花一片,地表泛着盐霜,几株柳树歪歪扭扭;而2025年的照片里,翠绿的竹林遮天蔽日,竹影倒映在东昌湖面上,游客沿着木栈道漫步。这背后,是聊城探索出的“引种—驯化—推广”三步法。

钟道军解释,北方种竹不能靠“硬搬”南方品种,必须通过极端天气来筛选变异株。2016年寒潮期间,他记录下能耐受-17℃的竹种;2018年大旱时,又筛选出耐旱品种。经过20多年积累,聊城已成功培育出70余个适应北方的竹品种,远超专家“北方适宜栽培20余种”的判断。

技术突破带来规模扩张。近年来,聊城积极开展竹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选育,在国有矿柱林场建立北方竹种质资源库,建立“南竹北移”技术转移和种苗繁育中心,为北方竹子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撑。全市已建立起以百竹园为主要栽培地的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选育竹种质资源50余个。

昔日的盐碱地治理模式,也被复制到黄河沿岸:高唐县清平林场种植200余亩竹林,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打造“上杨下竹”混交林130亩,东阿黄河岸边30亩竹林成为生态屏障。“竹子根系发达,固沙保水能力强,黄河故道的风沙少多了。”冠县林场工程师张锋说。

山东其他市的实践同样亮眼。日照竹洞天风景区从1972年引种的22株毛竹起步,如今已扩展到千亩竹林,成为“江北第一竹海”;青岛黄岛区的试验田,70%的发芽率创下北方纪录;临沂沂南县竹泉村将竹林与乡村旅游结合,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千万元。

“竹子在城乡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中的应用,为群众增添了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成为生态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拿出一份数据:全市竹子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不足百亩,扩展到2025年的3000余亩。这些竹林不仅让冬季的鲁西大地多了绿色,更使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夏季气温比林外低3℃-5℃。

生态红利的“竹链式”释放

清晨的临清竹竿巷,竹匠们忙着将竹子剖成篾条,编制成筐、篮、筛子等日用品。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如今仍有十余家竹器店,产品从农用到文创,年销售额超千万元。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增收,竹子在聊城已形成“生态—经济—文化”的良性循环。

在莘县张鲁镇菜园村,竹编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村里的扫帚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参与生产,实现年增收300余万元。在聊城市设施农业领域,全市206万亩设施农业中,130余万亩拱棚,竹竿年消耗量形成48.1亿元的市场规模。“以前靠南方运来竹竿,现在咱本地竹也能用了。”种植户王老汉说。

“以竹代塑”黄河流域竹产品展示会上的部分竹产品

文旅融合让“竹景”变“钱景”。百竹园虽免费开放,却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高唐县依托吕才纪念馆,打造尺八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大运河“两城七镇”规划通过竹林景观串联竹竿巷、油篓巷等历史街区,推动遗产活化。东昌湖民宿经营者借助竹制文创产品,实现单店年均增收3万—5万元。

文化赋能让竹精神深入人心。2023年开馆的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里,展示了聊城竹文化及“南竹北移”发展历程、“聊城竹迹”、乡村竹景观等。各类涉及衣食住行的低碳环保竹产品,诉说着“以竹代塑”的绿色理念。

生态治理的“聊城探索”

2024年6月,第三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在聊城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漫步百竹园,惊叹于北方竟有如此繁茂的竹林。作为会议永久会址,聊城的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会议引导定方向,科技支撑破难题,市场运作促长效。

“关键是算好三本账。”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解释,生态账上,竹林固碳能力是普通树木的1.5倍,固碳能力强;经济账上,竹种苗产业、竹编产业发展,激发新的产业业态,同时也推动了“以竹代塑”,减少了塑料污染;文化账上,竹文化成为城市元素,提升了市民幸福感。这三本账,正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如今,聊城的竹种和技术正走出山东。淡竹、曲杆竹、金镶玉竹成功引入黄土高原腹地延安,为“东竹西移”探路;河北、京津等地的绿化工程中,“聊竹”占比逐年提升。“下一步要建北方最大竹苗输出基地,让更多地方绿起来。”钟道军的心中有了新目标。

夕阳西下,钟道军抚摸着一株当年最早存活的淡竹,竹子上刻着淡淡的年份标记。从1997年的初心萌动,到2025年的竹海成荫,这场跨越二十载的“种竹梦”,不仅改善了鲁西大地的生态底色,更书写了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