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猫眼再曝 “砍单”!法律人士:消费者有权索赔

时间: 2025-07-16 09:03:00

日前

有网友发文反映

在猫眼平台抢到

周杰伦济南站演唱会门票后

却遭遇强制退款

登上热搜

引发热议

有网友称收到猫眼推送的短信

猫眼称操作失误释放回流票

记者了解到,9月19日至21日,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济南站将在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猫眼演出此前发布消息称其为票务总代。

7月1日22时许,多位网友在猫眼发现周杰伦济南站演唱会门票再次开售,有人表示自己在成功支付约1小时后被强制退票退款,同时页面中“济南站”的票务信息被下架,无法再次购买。记者了解到,此次被退的门票涉及内场2000元档等高价位门票。

7月2日凌晨

猫眼演出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

猫眼发布的情况说明

声明中称,7月1日22时19分48秒至22时31分14秒期间,猫眼工作人员在模拟周杰伦济南站“二次开售超大流量”压测过程中,误将前期退票产生的回流票意外释放,并表示“目前这部分订单系统已自动退票退款,我们将为相关用户赔偿200元无门槛演出代金券,并于7月2日发放至用户账户。”

该公告发布后

不少自称成功购票的消费者认为

自己是正常购票

票务方的技术失误

不应由消费者来承担后果

要求平台给予进一步解释

商家的“砍单”行为

消费者通过平台下单支付款项后,商家不给下单的消费者发货或者单方面取消订单,这种行为被称为“砍单”。记者了解到,商家通常以商品缺货、系统出错、操作失误、订单异常以及产品质量等理由进行“砍单”。

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表示,猫眼平台发布周杰伦2025济南站演唱会门票“二次开售”的信息,属于《民法典》合同编中规定的要约,消费者完成支付订单的行为属于对要约的承诺,自消费者完成支付订单时双方成立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

猫眼平台在未取得消费者同意

未满足合同解除条件的情况下

以误操作为由

单方面取消订单

强制退款的行为

涉嫌构成违约

北京红飒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黄启瑞表示,猫眼的“砍单”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

采访中有消费者表示

自己抢到票后

就预订了酒店和机票

被猫眼“砍单”后

产生的退票退订损失

商家是否应赔偿?

王久成表示,根据《民法典》,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猫眼平台应当预见

消费者购票成功后可能产生

酒店预订、机票购买等合理支出

此类费用属于可预见的损失

因此

消费者有权向猫眼平台主张赔偿

黄启瑞表示,即便存在“误操作”的情况,平台也应优先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协商,在双方无法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时,平台应当主动履行合同义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黄启瑞建议,消费者在与平台协商无果后,可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申请消协调解,或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平台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

商家的“砍单”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商家恶意“砍单”、虚假宣传、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优化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平台应完善监管机制与处罚措施。媒体和消费者组织可通过曝光典型案例、发布消费警示等方式,监督商家和平台诚信经营。

记者注意到

此次已并非猫眼

首次就售票异常情况致歉

2024年6月,王源广州演唱会在猫眼开售,但多名用户在社交平台反映,开票前半小时就出现了被强制退出登录以及多次登录失败的情况,开票后页面更是直接显示拥堵,有时还会错误跳回尚未开票的预约界面。当晚,猫眼发布公告称,由于演出正式开售前即有百万人次涌入,最高峰达到225万人次,导致部分用户登录页面出现卡顿,影响购票,并承认工作缺乏预判性,以及在预售筹备过程中系统容量准备不足,向歌迷及王源致歉。

2024年4月,蔡依林贵阳演唱会1290元票档的部分订单,匹配到了1590元票档的区域,部分位置甚至比付出1590元购买的座位更为靠前,引起部分购买1590元门票的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其后,猫眼发布公告致歉,承认出现人工失误,误将部分1290元票档判定为“多平台重复购票”并发起了退票操作,故为该部分观众办理了二次购票。但由于发现问题时,原1290元票档已有部分库存被二次售卖,导致库存不足,因此将部分观众调整至1590元票档区域,其中的差价由猫眼自行全部承担。

2023年10月,张艺兴上海演唱会的部分消费者被猫眼强制退票。猫眼在公告中称,由于假期期间值班工作人员库存数量统计失误,导致平台最后一次售卖时出现了超额售卖的情况,对于上述过失深感抱歉并高度重视,将进一步与消费者联系,沟通妥善的解决方案。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