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北麓的青山绿水间,“千万工程”如春风化雨,催生出蓝田县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
从千年“勺勺客”技艺的传承,到荞麦花海撬动农文旅融合;从白鹿原畔树立康养服务新标杆,到将军村的美丽蝶变,再到科技园区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以“千万工程”为笔,蓝田县正在奋力书写村美、民富、产强的时代答卷。
5月21日,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新华社、央广网、国际在线、陕西日报社、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日报社、西安广播电视台等17家中央、省级、市级媒体和网络大V,深入蓝田县实地采访,探寻“千万工程”引领下的乡村变革之路。
荞麦花开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5月的九间房镇峪口村,千亩荞麦花随风摇曳,连缀成西安周边最壮观的大地景观。曾经不起眼的荞麦花,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金钥匙,打开了村民们的致富新天地。

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的荞麦花海。
5月21日上午,荞麦岭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燕燕边忙着调度车辆边说:“近期周末日均接待6000人,民宿提前一周就订满了。”在每天的忙碌中,她早已把服务游客当作守护家乡的责任。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王燕燕说:“不用再东奔西跑给别人打工,还能为家乡旅游宣传出份力,我感觉挺好的。”

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的民宿。
从昔日的打工人到如今的负责人,王燕燕的转变是蓝田荞麦岭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蓝田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土地流转集中整治1001亩荒坡,在峪口村集中连片种植荞麦花,顺利实现荒坡变良田、良田变景观,成功打造了荞麦岭乡村振兴综合体。
数据显示,荞麦岭年接待游客量超1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7000万元,带动峪口村及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34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超100个。为守护好这块“致富新天地”,村民们自发组建“花海护卫队”每日巡护景区,民宿经营者精心设计荞麦美食地图,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的“诗与远方”。
“景区火了,民宿跟着也旺了起来。”走进峪口村村民魏新利务工的“云涧凡尘”民宿,透过超大的落地窗,秦岭风光一览无遗。“以前守着几亩薄田收入微薄,如今靠租金一年就有12万元收入。”魏新利告诉记者,荞麦岭发展起来后,他把自家宅基地出租给民宿老板。除了收租金,他和老伴到建在自家宅地基上的民宿打工,“年入20多万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随着千亩荞麦花海在荞麦岭勾勒出绝美景观,如今这里已有24家中高端民宿为市民游客提供特色住宿体验;八大类26种“荞”字号系列产品走俏市场,已形成“种植-加工-旅游”产业链。“荞麦磨粉制成养生挂面,酿造的特色酒饮,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峪口村党支部书记吝朋涛说,他们将持续加大荞麦产品研发,推广更多特色荞麦产品。
从荞麦种植到农产品深加工,再到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荞麦岭的变迁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也点燃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近年来,西安市努力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目前,全市已建成蓝田县荞麦花海等“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基地”20个、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等“西安乡村空间站”26个、美丽村庄片区21个,乡村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勺勺客”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
走进蓝田厨师学校,宛如走进美食艺术的殿堂。实训楼内,操作间内热气蒸腾,学生们或揉捏面团制作精巧花馍,或专注雕琢果蔬造型,案台上排列着栩栩如生的面点作品,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这是“千万工程”中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蓝田实践和西安注脚。

蓝田厨师学校。
面点展示区,2023级中餐烹饪专业学生赵佳琪正在制作非遗花馍。在他的指尖翻飞间,一团团雪白的面团化作栩栩如生的牡丹、灵动的盘龙,果蔬汁为花馍点染上鲜艳的色彩,案台上整齐排列的醒狮、花馍拼盘,让参观者赞不绝口。“入校两年来,除了学习传统面塑技法,我还掌握了面点的创新设计,感觉很充实。”赵佳琪说。

在蓝田厨师学校,学生们在实操教室学习制作花馍。
“学校不仅教做菜,还教我们酒店管理等内容,这些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曾因中考失利而迷茫的李哲是蓝田厨师学校的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厨艺,如今他已成为西安浐灞艾美酒店后厨的骨干,月收入可观。作为众多蓝田“勺勺客”中的一员,李哲已成功完成蜕变。
蓝田厨师学校的育人实践,远不止于技艺传授。“我们不仅教做菜,还在培养‘懂管理、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蓝田厨师学校校长张辉说,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与全国近百家星级酒店签有学生实习及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星级酒店就业。“合作4年来,我们酒店从学校招聘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愿意从基层做起,正是酒店需要的人才。”西安索菲特酒店人才与文化部经理赵立辉说,近期的岗位实习招聘中,酒店又招了蓝田厨师学校8名中厨、西厨与西点专业的学生。

蓝田厨师学校的学生们在实操教室练习厨艺。
数据显示,首届204名毕业生中,有33人选择升学深造,85人入职星级酒店,75人在社会餐饮领域就业,就业率达95%。在这里,一批又一批怀揣烹饪梦想学生,从蓝田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今年以来,西安市人社局以劳务品牌培育为抓手,精心培育“蓝田厨师”等28个特色劳务品牌,已构建起“培训-就业-增收”的完整链条,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
近年来,西安市以民生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目前,西安有职业院校149所,在校生20万人,开设专业180余个,每年为社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6.7万余人,其中养老、托育、家政等相关人才8000余人。作为职业学校,蓝田厨师学校通过开设多元课程,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铺就就业道路,也为西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树立了典范 。
“医养融合”托起幸福晚年
在山清水秀的白鹿原畔,南望秦岭叠翠,东临辋峪河潺潺,占地约11万平方米、拥有900间房、超1000张床位的白鹿溪谷国际颐养中心(简称颐养中心),是“千万工程”在民生领域的创新实践的杰作,也是西北长者安享晚年的理想之地。

白鹿溪谷国际颐养中心。
5月21日中午,走进颐养中心安静的书画室里,老人们正挥毫泼墨;棋牌室里,欢声笑语不断……田园风装饰的房间内窗明几净,智能马桶、防滑地毯、床头一键呼叫器等适老化产品一应俱全,自助餐厅飘出的饭菜香与下午茶区老友们的絮语交织,勾勒出一幅惬意的晚年图景。

老人们在白鹿溪谷国际颐养中心手工教室制作工艺品。
“每月4000元的费用,起初觉得高,住进来后,觉得很值。”80多岁的胡鸣歧老人在此已安居4年。她说:“以前独居时,有个头疼脑热都没人照应。现在住这儿,不光医疗有保障,吃得好睡得香,我还结交了不少朋友,生活很有乐趣。”
专业的医疗团队是老人们选择这里的首要因素。前不久的一个深夜,72岁的陈金玲老人心脏突发不适,按下呼叫器后,心内科与急诊科组成的医疗团队很快赶到房间。经过快速评估、心电图监测以及预处理后,颐养中心立即启动转院绿色通道,40分钟内将老人安全送至上级医院救治。康复归来的陈金玲感慨地说:“关键时刻,他们的专业和速度,让我特别安心。”

老人们在白鹿溪谷国际颐养中心餐厅用餐。
“中心构建的三级医疗体系,从内设康复中心的基础诊疗,到与全科医联体紧密合作,与市区三甲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长者筑起了坚实的健康防线。”颐养中心副总经理李毅光说,秉持“正向养老”理念,中心有专业医护团队组成的照护体系,可为健康型、护理型、认知症等各类长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老人在白鹿溪谷国际颐养中心康复治疗大厅进行康复训练。
为尽可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心开设有书法、舞蹈、手工制作等20余类课程,让老人实现“社交圈”与“生活圈”的双向拓展。目前,颐养中心一、二期已全面开放,正在建设的三期阿尔兹海默症照护专区落成,将进一步完善养老产业链。
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西安市相继出台了《西安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西安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并已形成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人才培养等一整套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749个,19个区级公办示范性养老院项目有9个已建成并投用,三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正在不断健全。
将军村绘就美丽蝶变新画卷
沿路驶入将军村,农家的白墙青瓦分外亮眼,溪水潺潺流过树林间,咖啡厅的落地窗前,游客们正在品着咖啡欣赏田园风光……这个昔日的“空心村”,如今已蜕变为西安近郊的“网红打卡地”。

蓝田县将军村的“凫咖啡·乡村会客厅”。
推开“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的木门,庭院里的秋千轻轻晃动,小朋友在白色沙池里堆砌城堡,来自西安的林女士正与家人围坐品茶:“这里离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既有山景又有亲子设施,带孩子来住比酒店更有烟火气。”这间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改造的民宿,采用“村集体 + 企业”合作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分红收益,村民不仅能拿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

蓝田县“将军故里・疙瘩村” 民宿。
穿过林间栈道,映入眼帘的是“凫咖啡·乡村会客厅”的招牌。在这家由村上老学校改造的咖啡厅里,返乡大学生施香雨正为客人制作手冲咖啡。“去年听说村里缺服务员,我就辞了城里的工作返乡了……”施香雨说,在家门口就业,她每月能拿3500元,亲眼见证家乡越来越美,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据悉,目前将军村已有6名大学生返乡从事服务行业,13名家庭妇女已成为民宿的管家,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将军村拥有的高端民宿2家,精品民宿5家,已初步形成民宿产业集群,带动将军村临时用工500余人。

蓝田县将军村的“凫咖啡·乡村会客厅”。
“2022年,村上用‘微改造’激活‘沉睡资源’,对原有树林、水系、荒地等进行了全面改造,连通5个废弃池塘形成水系景观,对130户房屋实施立面改造,村庄变美了,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将军村党支部书记康军安说,依靠乡村旅游发展,去年村集体收益50余万元。在“千万工程”引领下,目前将军村正在规划建设陶艺工作室、研学基地等。通过持续拓展乡村业态,将军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蓝田县“将军故里・疙瘩村” 民宿。
创新园区激发县域经济新引擎
走进三元科技创新园,标准化独栋厂房鳞次栉比,宽阔整洁的道路串联起生产区与生活区,现代化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毗邻312国道、20分钟直达西安市区的交通优势,叠加专业的园区服务与高标准硬件设施,让园区成为企业投资的“香饽饽”。

蓝田三元科技产业创新园区。
这座总投资19.8亿元的创新园区,以“独栋厂房”为特色,打造了“钢构厂房 + 精装办公楼 + 生活配套用房”的复合空间。“企业在这里不仅能实现生产办公一体化,独门独户的设计也让管理更加灵活。”据园区总经理赵丹介绍,目前一期408亩已建成投用,现有的69栋标准化厂房、4栋研发楼与15层综合服务楼,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

在蓝田三元科技产业创新园蓝田祥达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有序生产。
走进蓝田祥达电子有限公司,原材料车间内装有螺丝、铜线的箱子整齐码放;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紧盯自动绕线机,生产的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总经理刘建峰坦言:“科技园环境优、交通快、配套全,让我们果断从深圳搬迁至此,决心扎根蓝田发展。”
据了解,目前园区已集聚了59家优质企业,形成以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为主的产业集群。2024年,园区带动3000余人就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引擎”。目前,园区二期建设正加速推进,17家企业已提前签约,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在蓝田三元科技创新园蓝田祥达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智造中心有序生产。
从一片空地到产业新城,创新园以“筑巢引凤”的魄力,搭建起产业集聚的“强磁场”,不仅成为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新引擎”,也为县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从沃野田园到产业园区,从人才摇篮到康养福地,蓝田县以“千万工程”为笔,在青山绿水间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一个个产业蓬勃发展,一批批人才扎根乡土,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开花,不仅让乡村焕发出崭新活力,也书写着村美、民富、产强的时代答卷。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卉 图:记者 王健 郝钟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