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是中国竞技体育强项,也是深受国人喜爱的群众体育运动之一。
深圳的校园,走出了多名羽毛球世界冠军,是羽毛球名将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奥运冠军,扎根深圳,走入校园,带着国家队的经验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子。
一枚小小的羽毛球,如何成就飞扬人生?《先行故事汇》的第126期,让我们走进校园,上一堂“冠军教练”的羽毛球课。
一枚羽毛球
两代人接力培育
“腿抬起来!”“急转!急停!”
刚走进深圳南山区大冲学校,就能听到熊芮教练洪亮的指导声。这天,她正带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近40名小队员展开赛前特训,为即将到来的深圳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做准备。

(熊芮带领小队员们开展训练)
这不是一所体校,却有着10片专业比赛级羽毛球场地。30年来,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了不少好苗子,走出了鲍春来、郑雨两名世界冠军。
引领他们走上体育道路的,是熊芮的姨妈,熊燕娟教练。
1994年,专业运动员出身的她,来到当时的大冲小学任教。“来之前以为这是一所体校,其实就是一个学校,而且只有一片场地。但是我能感觉到,这里是我干事业的地方。”熊燕娟回忆道。

(熊燕娟教练)
熊芮从小跟在姨妈身边学球,场地不够用,她就在校门口的水泥地上训练。“姨妈当时全身心去带那些大队员,我基本上每天就是跟在屁股后面捡捡球、挥挥拍。”
2010年,熊芮入选国家队,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夺得女团、女双两项冠军。但她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伤病困扰,多次遗憾缺席重大赛事。为此,她一度十分低落:“我那个时候就讲,我再也不要进羽毛球馆了,再也不要拿球拍了。”

(2013年全运会 熊芮夺冠)
退役之后,熊芮回到深圳,做了将近两年的行政工作,但她的内心始终没有真正放下羽毛球。
“搞体育的是坐不住的。”姨妈熊燕娟最懂她。2017年,熊芮重新拿起手中的球拍,开始跟熊燕娟学着管场地、教学生、与家长沟通、处理各项事务……今年,是她担任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羽毛球青训中心总教练的第二年。
羽球小将驰骋赛场
“练武习文”两不误
7月12日,深圳市青少年锦标赛正式开幕,全市各校、各个年龄段的羽球小将,将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对于熊芮来说,这是一年一度的“大考”。
14岁的陈梓芯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羽毛球,如今已经成长为队伍的主力。这次参赛,她目标冲击单双打两项冠军。

(陈梓芯在女子双打决赛赛场)
网前封堵,后场扣杀,陈梓芯和搭档默契配合,拿下U14组双打冠军,但在单打项目,她没能挺进决赛。
她的爸爸陈海志说:“感觉女儿又成长了一些,不像以前输球会有情绪,挺开朗的。”在他看来,只有打好身体健康的底子,才能更好促进孩子的发展。校内教学、体教融合的方式能够实现“两条腿走路”,让陈梓芯既锻炼了身心健康,也能在学习上保持专注。

(比赛落幕 收获满满)
经过六天的激烈比拼,比赛落下了帷幕。大冲学校拿下六枚金牌,蝉联全市校队榜首。
连续多天场边指导,熊芮把嗓子都喊哑了,但看着孩子们站在领奖台上,她心底泛起浓浓的喜悦和自豪感:“看到他们越来越好,感觉自己也赢得了胜利。”
奥运冠军 扬羽校园
站上冠军领奖台,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想要教好羽毛球,也同样需要埋头苦练。
在深圳罗湖,一场面向基层羽毛球教练员的期末考试正在进行。这场考试的考官,是深圳基础教育体系引进的第一位奥运冠军:于洋。她介绍道:“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笔试,实操试讲。教练的水平关联着千千万万的学生,每个环节我都会把得很严格。”

(于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双打冠军)
今年新加入的教练林艺潇,负责幼儿园阶段的羽毛球教学。为了这次测试,他提前半个月就着手准备。“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么大型的测试,也是比较紧张的。有这么好的教练来培养我们,相信未来在深圳大有可为。”

(林艺潇紧张复习备考)
告别赛场,走进校园,于洋思考着如何通过羽毛球引导更多的孩子健康发展。
她说:“看着他们在训练场上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从技术上、战术上、心理上等等,感觉有很多教不完的东西。”
自2022年开始,罗湖区系统推行“扬羽计划”,由于洋牵头,着力探索青少年体育赛事统筹管理和一体化运行,构建了中小学竞赛体系、建设羽毛球基地校,首创了特长生十项全能选拔、“深圳·罗湖校羽”赛事积分小程序。为一批又一批热爱羽毛球的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很多做法我们都是第一次,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调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胆大,我想去创新,我敢去创新。”于洋说。
在她的推动下,今年6月,罗湖区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区级校园羽毛球联赛。覆盖全区近70%中小学,吸引1384名羽球小将同台竞技。

(首届罗湖区校园羽毛球联赛)
球场上,洁白的羽球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孩子们目光如炬,脚步轻盈。
正如于洋所说:“体教融合能够让更多的‘小胖墩’‘小眼镜’,变得阳光健康。”
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每个孩子“成为自己人生冠军”的底气——那份在赛场上咬牙坚持、在生活中迎难而上的冠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
【记者手记】
走出羽毛球馆,耳畔仿佛还回响着清脆的击球声和教练有力的指导。
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深圳推行 “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以来,全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高超过6%,近视率下降超1%。
在这“一升一降”的数字背后,我看到的是深圳体育教育者的心血:从当年全校仅有的一片简陋球场,到如今标准化场馆遍地开花;从最初几位教练轮流教学的孤军奋战,到现在老中青三代教练的薪火相传。深圳校园羽毛球的蓬勃发展,正是一代代“羽球人”躬身耕耘的最佳注脚。
记者 / 邱琦深 温国赞 周一义 曹泽东 王涛 向仕双
排版 / 刘雅婧
审校 / 李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