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俄罗斯莫斯科,莫斯科红场附近摆放着“胜利属于我们”的巨幅海报。中青报·中青网驻俄罗斯记者 赵祺/摄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外交行动,更成为中俄青年在跨越时空、文化与历史背景下,深化理解、凝聚共识的重要契机。
红场的回响:在纪念中深化理解
5月9日,莫斯科将迎来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连日来,莫斯科街头张灯结彩,红场附近的“胜利旗帜”随风飘扬,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对在俄中国留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走近历史的经历,更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共振。
“‘胜利旗帜’飘扬,街头巷尾洋溢着节日氛围。”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李琪言语中难掩激动。几天前,她现场观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的阅兵活动彩排。“整齐划一的步伐、铿锵有力的口号响彻红场上空,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地民众对解放军仪仗队报以热烈掌声,一位俄罗斯大叔还用生涩的中文说出“你好”,让她倍感亲切。
类似的情绪,在许多中国留学生间引发共鸣。人民友谊大学博士生蒋佳宏观看了4月29日和5月3日的阅兵活动彩排。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场人山人海,不少中国同胞尤其是年轻人都自发前往观礼。那一刻感受到的民族自豪与历史认同,令人终生难忘。”在蒋佳宏看来,阅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也象征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深远纽带。
在异国他乡的纪念氛围中,记忆也被重新唤醒。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博士生曹馨露仍记得2015年“胜利日”70周年庆典的活动场景。“当中国军人昂首步入红场,我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份触动既源于祖国的强大,也源于对中俄携手抗击法西斯的深刻理解。俄罗斯国立管理大学中国留学生周敬凡也向记者讲起了2019年中国海军西安舰访问圣彼得堡参加俄海军节的情景。“当时西安舰就停靠在我所在学校外港口,那种感觉就是我们有了坚强的后盾。今年5月3日和7日,又两次现场目睹解放军仪仗队参加‘胜利日’阅兵活动彩排,我们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许多人现场自发唱起了《歌唱祖国》和《强军战歌》。”
在中国的俄罗斯青年同样也密切关注这一庆典活动。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博士生塔季扬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这几天一直密切关注习近平主席访俄的相关新闻。“5月9日的红场阅兵和向无名烈士墓献花仪式,是我最关注的部分。”她说,这是中俄高层互动中的重要事件,也特别期待两国元首此次会晤带来更多新成果。
对这一代青年而言,纪念不仅是情感连接,也是观察大国关系变化的重要窗口。西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生、来自俄罗斯的欣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时访问俄罗斯,意义重大。这不仅体现了中俄之间的深厚历史联系,也为双方合作注入更多信心。”她还提到,了解到俄罗斯总统将在今年8月底访华,参加中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这种双向互动,展现了两个大国间的高水平互信,也让我们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红场的掌声到高校的课堂,从阅兵活动彩排的震撼到青年间的共鸣,一场阅兵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庆典本身。它承载着记忆与愿景,也在回望历史中,为中俄青年交流架起理解与对话的桥梁。
跨越课堂与展会:合作打开新天地
“在中俄元首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两国各领域合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日前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俄期间,两国元首将为两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和各领域务实合作作出战略引领和规划部署。相信在两国元首的顶层设计下,中俄双方将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高质量发展,不断续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5月6日,俄罗斯莫斯科,莫斯科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门前矗立起巨大的“胜利徽章”。中青报·中青网驻俄罗斯记者 赵祺/摄
随着中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两国青年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在文化与经济的双轮驱动下,两国留学生正切身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利好。
“现在越来越多俄罗斯人选择中文作为大学专业。”李琪谈及自己的观察。她曾问俄罗斯朋友为何学中文,有人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有人看好中俄合作背景下的就业前景。“无论起点如何,真正开始接触中文后,他们往往会被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
文化拉近人心,经济合作则带来更多现实机会。李琪说:“以前莫斯科街头大多是德系、日系汽车,现在中国品牌越来越普遍,打车时司机还会主动说‘这是中国车,中国制造’”。比亚迪、奇瑞的4S店陆续开业,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逐渐占据市场,更多中国手工艺品也借助俄罗斯跨境电商平台OZON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莫斯科涌现大量与中俄贸易和文化交流相关的岗位,翻译、导游类职位增长迅速。”蒋佳宏告诉记者,他参与过多个大型展会、商务活动和外交场合的口译工作。“这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机会,如今成为我的职业实践。”他说,日薪200美元的收入固然可观,更重要的是,“我在服务中俄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感”。
塔季扬娜也感受到中俄两国合作带来的新空间。“比如跨国实习和交换生项目,为青年提供了锻炼语言、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实平台。”她说,未来可在“两条战线”就业——既能教俄罗斯人学中文,也能教中国人学俄语,“这是双赢的职业路径”。
在欣薇看来,教育交流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深化理解。“当中俄青年在同一课堂学习、在同一平台上协作,他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建立了跨文化的信任与友谊。”她相信,今天的青年正逐步成长为中俄关系的“民间大使”——在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携手并肩,共同续写未来合作的新华章。
多边合作新舞台:青年到中流击水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联合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成为新兴力量的重要依托。中俄将继续发挥多边主义“头雁效应”,广泛团结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中俄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也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活力。

正在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俄罗斯留学生塔季扬娜。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在中国留学多年、亲历国际合作的俄罗斯青年,我深感这些平台在促进对话、推动多边协作方面的独特价值。”欣薇表示,这些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为共同应对发展、安全与可持续挑战提供了对话与合作的空间。
欣薇认为,真正持久的信任来自共同经历。“当你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面对挑战,那种被理解和陪伴的感觉,是人类情感中最温暖的部分。”这些点滴互动,在她看来,构成了多边合作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塔季扬娜也表示,除了政府间合作,多边主义为普通青年参与全球事务打开了大门。“各种青年组织和国际机构为我们提供了表达立场、参与讨论的平台。”她说,社交媒体与数字技术让当代青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行动力和影响力,“文学、音乐、影像等方式,也让我们的声音更具感染力”。
蒋佳宏更关注多边合作中话语权的重塑。“过去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常被忽视甚至无视,但现在通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了发声空间。”他坦言,现实中语言与文化差异仍是理解的一个障碍,因而,通晓异国语言、理解异国文化的留学生,应主动担任“桥梁角色”,“用对方熟悉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立场,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在多边治理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北京、莫斯科5月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特派俄罗斯记者 袁野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9日 06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