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丰富“第二课堂” 助力学生成长

时间: 2025-04-30 10:12:00

南盛镇中心小学结合“生态小版块”建设劳动教育基地。资料图片

云硫小学学生的陶艺作品。陈玮琪 摄

在云城区,一片片曾经的荒地,一处处校园绿化,正悄然变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从南盛镇中心小学的“红领巾种植园”到云浮市田家炳学校的中医药劳动基地,从云浮市实验小学的农耕实践基地到云硫小学的陶艺课堂和剪纸课堂,劳动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挥洒在田间地头的汗水、手工艺品的巧思与团队协作的欢笑。

近日,在政策推动与多方协作下,云城区69所中小学已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全覆盖,形成“校校有基地、班班有课程、人人能实践”的格局。这场教育的革新,不仅重塑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更在乡土播下全面发展的种子。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荒地变基地▶▷

课本之外开拓学生视野

云城区的劳动教育,从一片片荒地开始。南盛镇中心小学的“红领巾种植园”便是如此。

2023年2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在南盛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南盛镇中心小学将西门对面600平方米荒地改造成四块种植区,打造“生态小版块”,由师生共同清理杂草、分区立牌,曾经杂乱无章的土地“变身”井然有序的“露天教室”。在这里,中低年级学生种豆类,高年级学生尝试玉米与向日葵种植,从播种到收获,学生亲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许多孩子一开始连农具都分不清,现在能熟练松土浇水,更学会了团队协作。”该校少先队总辅导员杜京蔚感慨道。

劳动教育基地不仅是技能的练习场,更是品格的磨砺地。六年级学生黎祖言曾误拔玉米苗,懊悔之余在美术课上绘制玉米苗形态,将其牢记于心。“劳动像魔法,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果实。”他说。

类似的改变也在云浮市实验小学发生。2024年,当地村委会无偿提供近1000平方米撂荒地,在教师、家长与专业农户的合力下,撂荒地变成农耕实践基地,由低年级学生浇水施肥,中高年级挖坑整地,农业专家不定期到基地教授学生分辨作物,科普农作物种植方法。

云浮市实验小学还提倡学生走出去,到农耕实践基地以外的地方劳动。五年级学生陈梓瑜在第七届乡村美食(番薯)旅游季活动(下称“乡村番薯节”)挖番薯时学会了用锄头的技巧,回家后还巧妙运用酒精、牙膏等解决家务难题。“劳动让我从课本走向现实。”她说。

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离不开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云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提到,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整合区农水局的技术资源、镇(街道)的土地资源、供销社的社会资源等,全区上下形成多部门联动模式,合力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如今,全区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有的通过村委会让地,打造劳动教育基地;有的将危楼拆除后的空地打造成菜地,实现资源灵活运用;还有的将劳动教育与“百千万工程”结合,利用乡村闲置土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与“学校劳动用地不足”的双重难题。

课程设计是劳动教育落地的核心。云浮市田家炳学校开发中医药校本课程,开辟30亩南药基地,分金、木、水、火、土五区,种植千斤拔、五指毛桃等百余种药材,由低年级学认药材,高年级参与种植加工,学生于六年时间里可认识200余种中药;云浮市第一小学实施“年级责任制”,3—6年级管理菜地,1—2年级负责校园绿化;云硫小学开设陶艺、剪纸等特色课,学生高海蓝把剪纸作品《龙》贴在家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各校的跨学科融合成为亮点:科学课研究植物生长规律、语文课写植物观察日记、数学课测量作物生长高度并绘制折线图、美术课创作蔬菜成长图……各类实践让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愈加丰富。

此外,项目式学习更是点燃学生热情。云浮市田家炳学校副校长梁志标介绍,在学校的“艾之行”项目中,学生通过种艾草、制艾条、包艾饺,从种植到烹饪全程参与。

见行见效▶▷

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多维提升

劳动教育的成效,悄然体现在学生的点滴变化中。云硫小学副校长陈青华观察到,学生“做事更有条理了,耐心与专注力得到提升”;云浮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在种植时,从“老师步步指导”转变为“主动思考解决方案”,甚至在下雨天时惦记着劳动教育基地的排水问题。

云浮市实验小学学生家长李女士感叹,参与农耕课程后,孩子懂得了“粒粒皆辛苦”,在家主动承担家务,哥哥学会了番茄炒蛋,弟弟坚持“光盘行动”。“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远比书本说教更触动心灵。”李女士说。

家校社协同是劳动教育深化的关键。云浮市田家炳学校聘请家长担任南药辅导员,带领学生种植;云浮市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番薯节,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提升;云硫小学鼓励学生将剪纸作品带回家,让劳动成果融入生活。

在此过程中,社会力量亦不可或缺:农业专家进校园、企业提供研学基地、非遗传承人教授传统技艺……如今,云城区的劳动教育正突破校园围墙,形成多元支撑。

成效之外,挑战依然存在——劳动师资力量不足、病虫害防治依赖教师自学、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基地规模不大、作物品种受气候限制、劳动成果量化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仍困扰着各中小学的实践者。

为此,南盛镇中心小学计划加强与学校周边村民的合作,扩大“红领巾种植园”规模;云浮市实验小学计划继续组织学生到前锋镇参加乡村番薯节,增长学生见识;云浮市第一小学计划拓展养殖劳动教育,如养鸡养鸭、鱼塘管理等;云硫小学计划在原有劳动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竹编元素,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云城区教育局将劳动视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载体。云浮市田家炳学校通过南药种植厚植传统文化底蕴,云浮市第一小学在公益劳动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云硫小学在陶艺、剪纸中培养审美与激发创造力。

劳动教育基地不仅是技能训练场,更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学生为班级菜地的番茄欢呼,为亲手制作的艾糍骄傲,为自创的剪纸图样开心。劳动让学生明白,课本外的世界同样广阔。

展望未来,云城区计划深化“生态小版块”模式,将劳动教育融入绿美乡村生态建设,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责任感。云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教育不难,难的是重不重视。”在政策保障下,劳动课程常态化、基地专业化、评价多元化将成为趋势。

当更多孩子向家长科普在劳作中掌握的知识,当更多家庭在劳作中共享亲情,当更多社区因学生的参与焕发生机,云城区的劳动教育正从“全覆盖”走向“深扎根”,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写下生动的乡土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