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阳的广阔田野上,一场关于粮食安全的探索正悄然展开。一些曾撂荒或闲置的田地,通过旱直播方式种上了节水抗旱稻,焕发出新生机。水稻旱种亦称“旱直播”,水稻种子直接播种于田地里,在水源条件不好的地方普遍运用。
今春以来,惠阳尝试大面积“机械化旱直播节水抗旱稻”试验。到目前,辖区平潭、永湖、沙田、三和、镇隆、良井等地共约3000亩田地采用旱直播技术种上了旱稻,其中大部分是闲置的菜场,撂荒地也占有一席之地。因地制宜,见缝插针,这场试验是责任,是探索,更是希望。
农户试水旱稻,亩产湿稻谷不低于1000斤
平潭镇红光村村民徐晓能去年在本村承包了150亩撂荒地种植旱稻。“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辈是农民,我对搞农业有信心。”他笑着说,拿到田后,首先开了荒、下了肥,摸索着种上了150亩旱稻。“早、晚两造都种了,收成也还过得去。”有了去年的尝试,今年他更有信心了,在平潭镇川龙村承包了一片约240亩的闲置农田,不少还是砂质地。

徐晓能种植的节水抗旱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走进川龙村,徐晓能站在田边,望着眼前绿油油的稻田,眼中满是期待与自豪。这片土地曾因水源不便、蔬菜价格波动等原因被撂荒,杂草丛生。今春,徐晓能在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帮助指导下,在这块土地上全部种上了节水抗旱稻。从种植到管理,每一步都精心维护。
记者看到,这片农田上稻苗茁壮、翠绿欲滴。“从目前生长情况来看,和插秧的水稻比起来毫不逊色,应该能有个好收成。我预估节水抗旱稻亩产湿稻谷不低于1000斤。”
“国家都说了,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有信心带头去试验,试验得好,肯定有农户跟着干!”他的尝试确实带来了跟随者,今春,红光村有两户人家跟随他一起种上了旱稻,还有不少周边农户常来向他“取经”。
徐晓能的这块农田也是惠阳区2025年度市级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项目——撂荒耕地旱稻试种点。这里目前引进旱优78、旱优73、中科西陆4号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示范推广节水抗旱稻品种及配套技术,探索干旱缺水地区粮食生产新模式,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000亩农田种上旱稻
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幸福介绍,多年来,惠阳一直致力于保障粮食安全,探索适合当地的种植方式。
他说,惠阳每年叶菜种植面积约三四万亩,种完叶菜的田地若闲着就太可惜了。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推广旱直播技术,让这些土地“动”起来。动员种菜大户、种粮大户,把暂时闲置的菜地用起来,把撂荒土地盘活。据统计,今年全区约有3000亩农田种上了旱稻,其中9成为原有菜地,1成是撂荒地。
从品种筛选到种植方式,再到用肥用药,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做了大量的试验示范,最终选定旱优78、旱优73等表现较好的品种,还探索出“机械点播”这一高效方式。“机械点播不仅能控制用种量,还能均匀播种,通风透光也好,对病虫害防治很有帮助。”古幸福说。

前段时间,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查看节水抗旱稻生长情况。
古幸福坦言,旱稻的口感偏硬,不太合广东人日常饮食习惯,但营养丰富,是做米粉的好材料。为此,中心积极对接收购商,为销售牵线搭桥。
惠阳大面积种植旱稻是头一年,但目前看来普遍长势喜人。古幸福表示,6月底接近成熟时,他们打算请种植户齐聚平潭,现场评估,看长势,话心得,为后续推广积累经验。
“我们并不主张农户都来大面积种植旱稻,只是见缝插针、因地制宜,让撂荒地、水源条件差的农田也能为粮食增产出份力。”古幸福提醒,旱直播虽好,但不能盲目推广。它有局限性,比如对品种要求高;除草剂用量比水稻多,可能影响周边作物;病虫害防控难度也大一些。尤其出穗芽时,虽不需要大量水,但泥土得保持湿润。他提醒农户大可不必因为水稻种植补贴,而刻意去改变农田种植方式。
也有些区域旱稻生长管理情况参差不齐。“目前全区旱稻面临的主要是水稻线虫病、水稻跗线螨。”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永梅说,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做好监测并提出管理意见,各镇街正加强统筹协调,安排专人到田到户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惠阳首次开展大面积“旱直播试验”是农民增收的一次探索,为粮食安全添了一道保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正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粮食安全的新篇章。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